贵州松桃自治县突破锰污染困局的成功实践

贵州松桃自治县突破锰污染困局的成功实践

  • 2009年04月15日 17:28
  • 来源:

  • 0
  • 关键字:锰污染 电解锰
[导读]

贵州日报讯(詹爱华 梁隽 杨龙) 地处黔、湘、渝结合部、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素有“黔东门户”之称,蕴藏着丰富的锰矿资源。其保有储量9000多万吨,是我国三大锰矿基地之一,与相邻的湖南花垣、重庆秀山合称为“锰金三角”。2004年以来,全县锰矿开采企业达26家,锰矿年开采能力达100万吨;锰粉加工厂企业78家,年生产能力110万吨;电解锰生产企业10家,年生产能力15万吨。

锰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05年前,“黑”是松桃的写照:漆黑的工厂冒着黑烟;浓黑的废水四处横流;乌黑的锰渣散堆河床,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污黑的松桃河总锰、六价铬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河内鱼虾一度绝迹。废水还对下游的沅江水系造成污染,影响沿岸数百万人的生产生活。

通过3年努力,我省依靠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彻底整治了松桃“锰污染”,取得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重成效,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成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的成功案例。

3年过去,我们再访松桃。“绿色”代替了“黑色”,再次成为松桃发展的基调。曾经的“黑色”给松桃一个警醒:保护环境不仅是保住青山绿水,更是保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黑色GDP”到“绿色GDP”的巨变

当地群众曾经这样概括松桃锰矿冶炼污染造成的恶果:吃锰矿冶炼的“黑饭”,喝锰渣污染的“黑水”,县财政是“黑色GDP”。落后的锰矿冶炼,把松桃青翠的群山剃成斑驳的癞瘌。如此触目惊心的污染,让曾被称为“锰金三角”的贵州松桃、湖南花垣、重庆秀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锰黑三角”。

2005年8月6日,中央胡总书记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第284期简报《“锰金三角”的剧毒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一文上,作出了“环保总局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方案,协调三省市联合行动,共同治理”的重要指示。同年8月26日,胡总书记再次批示:“要明确职责,加强督察,务见实效”。

总书记的批示震动了省内外。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率领督查组到“锰金三角”地区督查,在湖南花垣召开三省市分管副省(市)长参加的整治会议。时任贵州省副省长肖永安出席会议,提出省政府对松桃锰污染治理方案。

2005年,贵州省环保专项行动的首要任务从治理松桃锰污染切入。省环保局补助松桃污染治理经费1100万元,地区补助160万元,县财政补助460万元,用于10家电解锰企业治污。

锰行业是松桃财政的主要来源。强制关停锰冶炼企业,势必对县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同时,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群体性反应。实施限期停产治理,大多数企业环保意识缺乏,治理资金有限,松桃锰污染治理陷入困局。

为此,省环保局先后派出专门队伍20余次奔赴松桃。从政府到企业,从小冶炼户到当地居民,一组组调查数据和一个个污染事例,更坚定了治理松桃锰污染的决心。

同时,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污方案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加大治污投入,启动锰污染治理第一步;进行限期治理,根据各企业特点,实施“一厂一策”;依靠科技治污,促使当地锰行业“洗牌”重组。当年,我省投入松桃锰污染治理经费达1.1亿元。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松桃痛下决心,向污染宣战。

松桃自治县将2005年定为“锰污染重点整治年”,加大锰污染治理力度。依法对3家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关闭,并处以罚款;对6家采矿企业实行停产治理,对16家企业实行限期整改。

9家电解锰企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自筹污染治理资金8834万元,投入人工5000余人次,新增压滤机187台,新建冷却塔10座,高位小池,沉淀池1100立方米,安装流量计20个,水泵35台,各企业排污口都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逐一完成了省、地、县三级环保部门提出的156次整改要求。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松桃的9家电解锰企业的锰污染治理均达到了原国家环保总局《三省市交界地区锰企业污染治理验收要求》。松桃的石花、虎渡口两个出境断面的总锰、氨氮、六价铬等指标全部达标,地表水水质从治理前的劣五类达到了三类标准。

2006年12月,松桃自治县的污染治理正式通过了原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的验收。国家环保总局高度评价:“松桃锰行业污染整治工作认识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给全国锰污染治理树立了典范。”至此,松桃历时一年多的锰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治理后的松桃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巨变。松桃河、木池河水变清了,松桃的天蓝了,景美了,全县环境综合质量有了极大改善。群众说,县财政“黑色GDP”终于变“绿”了。

2008年10月29日,国家环保部在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召开“锰三角”污染治理工作会,与会的环保部领导评价松桃治理锰污染“时间短、任务重、行动迅速、效果显著、群众满意,是全国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成功典范”。

“松桃模式”的后督察效应

我省不仅在松桃锰污染治理上下大力,而且在治理后的成果巩固中,加大了环境监察力度,确保污染不反弹。

为了绷紧企业和各地环保部门的“环保弦”,省环保局以“后督察”为抓手,巩固整治成果。首先加强日常监管,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和常规监控检查频率,每周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一次突击检查,发现企业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甚至偷排漏排的从重处罚,直到关停。其次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测,对所有电解锰企业进行定时在线监控,随时掌握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监测数据异常,立即查找原因、纠正;再次加强对出境断面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一直把松桃的3个出境断面的水质达标情况,作为检验巩固“锰三角”整治成效的标准,一有超标,立即排查原因。此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为使电解锰企业能把环境管理和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彻底解决锰污染问题。达到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为巩固松桃锰污染治理成果,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2008年,省环保局和省监察厅将松桃自治县寨英镇锰烧结群作为省级十大挂牌督办项目进行了取缔。为此,该县成立了工作领导组,11个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制定《寨英镇小烧结土法炼锰群取缔工作行动方案》,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细化行动目标,制定工作日程,成立了10余个工作小组,从宣传动员、摸底排查、全面取缔、督察巩固、验收总结五步骤确定工作安排和任务时限。在寨英镇400余口土法炼锰焙烧窑的取缔中,没有发生一起暴力抗法和群众上访事件,更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此后,县政府根据寨英镇百年“苗乡边城”的民族特色,在旅游业上着力打造寨英古朴的蓝靛制作、布匹印染、挑花刺绣、酿酒制药、雕刻石木等传统民族民间工艺,这已成为松桃旅游业的一个亮点,许多曾经的冶炼户,已转型到传统民族工艺的经营中来。

“松桃模式”为解决电解锰行业污染问题提供了范例。2007年省环保专项行动对全省电解锰行业进行摸底调查,按照国家对松桃电解锰企业整治的要求、标准,对全省21家涉锰企业进行集中整治。通过整治,各电解锰企业共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治理,初步实现电解锰企业生产废水、冷却水、渗滤液的“零”排放,渣库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整治工作达到了预定效果。

本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仅供参考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