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解锰行业发展迅速。截至"十一五"末期,我国金属锰行业产能达230万吨,较"十五"末增长了1倍多,产量由56.64万吨增加至138.2万吨,增长2.4倍,产能与产量分别占世界的98%与96%。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然而,伴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快速发展,行业准入门槛低、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在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在行业内已经引起重视。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11家电解锰企业组建的"全国电解锰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京成立。
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表示,联盟成立的宗旨就是结合我国电解锰行业面临的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问题,聚集联盟成员单位,形成合作创新机制,加快电解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技术创新,突破重大工业核心技术,实现电解锰行业的绿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确立我国电解锰行业的领先优势和话语权。
据国资委对中国镍、锰、铬等1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勘察,到2020年可以或基本能够满足经济需要的只有5种,其他则需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面对中国重要矿产资源需求总量的持续扩大、多种大宗金属矿产资源短缺的局面,中国今后将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数量多、规模小,清洁生产水平低,环保压力大
近年来,电解锰行业产能产量的增长并不能掩盖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段宁介绍,由于电解锰行业起步较晚,其清洁生产水平比起大多数行业来说较为落后。相对电解锌、电解铜这些大型湿法电解行业,我国电解锰企业规模还比较小。以电解锌为例,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的企业,从规模和产业聚集度来说,也出现了一批大型或者特大型电解锌企业。
而我国现有的206家电解锰企业只有联盟成员中的11家企业产能达到3万吨/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对实现产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而产业集中度不高带来的恶性竞争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环保压力是电解锰行业面临的又一挑战。长久以来,电解锰行业都被冠以"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帽子。据了解,我国电解锰生产主要采用湿法冶金工艺,95%的企业主要以菱锰矿为原料,经酸浸、净化、电解沉积后生产金属锰。
根据行业平均水平统计,电解锰产品的吨直流电耗达到6000千瓦时,效率在75%以下;资源利用率在80%以下;生产过程中产生10余种污染物,其中每生产1吨电解锰,需要排放8~10吨废渣。在一些电解锰企业聚集的地区如"锰三角"(贵州、湖南、重庆三省交界)地区,电解锰行业的高速发展曾引发一些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前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工厂会因为环保问题被关闭。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我们再也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了。如果电解锰企业不做好污染防治措施,不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就不会有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段宁表示。
行业外部的竞争压力也是电解锰行业所要面临的问题。段宁介绍,虽然钢铁冶炼离不开锰,但从理论上讲钢铁上需要的是锰元素,并非一定只能用电解锰。除电解锰外,高碳锰铁、低碳锰铁等其他形式的金属锰,也可以用于钢铁冶炼。虽然电解锰相比其他类型的金属锰纯度更高,更符合钢铁行业的需要,但生产成本偏高也降低了其竞争力。如果电解锰行业不努力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就会竞争不过其他产品。
清洁生产是出路,需要整合资源,联手技术创新
起步晚、规模小、产业聚集程度低和行业生产技术水平有限等一系列问题使电解锰行业处于结构大调整、企业大分化、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时期。如何使电解锰行业度过这个最艰苦时期的"阵痛",确立电解锰行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和话语权?段宁表示,科技创新将对电解锰行业摆脱上述诸多发展困境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电解锰企业技术原理基本一致,具体的工艺、技术、原料和设备有很多种,但面临的环境问题又基本相同。据了解,我国当前电解锰行业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根源于原料路线不清洁、生产路线不清洁和过程控制不清洁3个方面。
目前,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主要以末端治理技术为主,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这样的治理路线,污染治理成本高,治理后产生铬渣、含各种重金属的锰渣和高浓度氨氮废水,无法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不能大幅削减污染物产生量。
最好的末端治理技术,治不好最差企业排放的污染。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其资源利用率,这样才能大幅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污染减排。可以说,污染减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量,要通过技术进步,把污染物消灭在其产生之前。"段宁介绍。
要根治这些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必须走清洁生产道路。联盟的成立正是要帮助电解锰企业从改造生产过程入手,革新工艺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在生产源头从根本上削减甚至消除污染物,同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人工用量等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互联网)
中国铁合金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得擅自拷贝或转载,否则视为侵权,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