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李强秘书长专访
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2014年为219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出口量也增加到了385万吨,出口量与日本的年产量大致持平。伴随着市场发展,不锈钢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产量还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作为主要原料的镍矿的采购变得更加困难,促进不锈钢产业普及发展的源泉的镍铁产量随之减少。产能过剩已被视为重大问题的今天,我们向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的李强秘书长探寻了中国不锈钢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问:中国不锈钢的表观消费量2014年增加到1606万吨。普碳钢的需求却在缩减,那么今后不锈钢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吗?
李强:“表观消费1606万吨的数字有些统计误差,我觉得实际的需求应该是1900万吨左右。我预计在2018年之前会持续增加。”
问:2018年以后是会减少吗?
李强:“人口将减少。整体投资趋于稳定,即使高技术设备的规模有所增加,机械制造所需的不锈钢的总量也不会大幅增加。预计钢铁产业的设备投资、市场需求会保持5年左右的平稳期,然后开始减少。现在的中国与1985年之后的日本很像。日本在90年代对不锈钢的需求减少,开始大量出口中国。”
问:现在是产能已经过剩,那么产能还会再增加吗?
李强:“中国不锈钢的粗钢年产能2014年达到3005万吨,在建以及规划的设备还有1000万吨左右。设备利用率现在是70%,今后可能会下降。民营企业加大投资,民营在不锈钢粗钢产量的占比已经超过50%。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细分品种的增加,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2020年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还有点困难。政府现在的施政策略是主要交给市场,不能期待政府来解决。
问:为什么会继续加强投资?现在应该很难通过政府的准入。
李强:“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增加不锈钢生产企业是好事。比起普碳钢,不锈钢的综合效益更好些,关键是市场需求潜力还在括大。另一方面,出口将逐渐变得困难,来自欧美、东南亚的反倾销越来越多,出口量可能维持在400万吨/年。如果今后机械设备的出口增加,将会带动不锈钢的间接出口有所增加。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促进出口和需求得到间接增长,由于涉及国际合作,恐怕倡议效应得20年后甚至50年后可能才会看得见。需要等待。中国不锈钢市场正在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还得迎接很多挑战。
海外投资热情高涨。
“民营企业开始进行海外投资,将产能转移到国外。中国的资源缺乏,镍的进口依存度约70%,铬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铁矿石也有一半依赖进口。先来看镍系的投资,青山钢铁在印尼的镍铁项目已经投产。在印尼,已经有8个镍铁生产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另外还有5个项目正在筹划。在菲律宾的镍铁计划也有5个。中国有色在缅甸,中冶集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镍矿开采及镍铁项目已经投产。在国内,新疆、青海等地的镍矿资源勘探也取得进展。”
“在南非,酒钢、中钢集团投资了铬铁工厂,中钢集团还在津巴布韦投资铬铁生产。民营企业也在津巴布韦、中东的阿曼建设铬铁冶炼厂。国内的铬铁产能还在增加,2014年的铬铁产量为450万吨左右,预计到15年会增加到490万吨。
中国镍铁的生产正在减少。
“2014年是1150万实物吨,创历史新高。2015年可能会减少约30%,主要是因为印尼实行了禁止镍矿出口的政策。中国不锈钢产业开始并扩大使用镍铁的10年间,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扩大了不锈钢的消费需求。镍板价格从07年58000美元/吨的历史高峰已经下降到现在13000美元(约160万日元)左右。今后可能会回升到2万美元左右。而铬铁产量在2016年可能还会再创新高,人工费和物流费等综合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现在处于不合理的强势状态,国产铬铁的竞争力处于弱势。
问:会出现企业的整合重组吗?
李强:“已经开始了。宝钢集团收购了福建省宁德的不锈钢企业。青山钢铁业收购又退出了河南省的不锈钢企业,鞍钢集团入股了广州的台资钢企。全国有30家主要不锈钢生产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主要镍铁生产企业去年从30家减少到20家,主要铬铁大企业也是20家左右,分别占市场份额的80%左右。不锈钢产业的效益减弱,经营出现困难,重组的速度会加快。我想5年内的不锈钢企业数量不会改变,因为有一些企业被整合,也有一些新的企业出现。”
【中国不锈钢协会(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97年设立,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主要进行不锈钢的统计管理、信息发送、国际合作、宣传活动。会员主要由不锈钢的制造企业和商贸公司组成,共200多家。为了更好地成为中国不锈钢的代表性团体,不锈钢分会已向政府递交了升级变更为“中国不锈钢协会”的申请。
【李强秘书长】今年春天开始担任协会秘书长。钢铁原料·铁合金贸易商美联(天津)国际贸易的总经理。美联集团成立于1992年,总部设在香港。集团子公司遍布全球,有天津、美国、印度、埃及等,在菲律宾正在进行铬矿山的开采。集团营业总额2014年为5亿港币(约为90亿日元)。(中财网)
- [责任编辑:Sophie]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