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国际化教训

中国公司国际化教训

  • 2008年12月08日 13:44
  • 来源:

  • 0
  • 关键字:中国 公司 教训 经验
[导读]

世界经济的下滑给中国公司创造了绝好机会,拥有正确的市场和人才战略,中国公司走出去恰逢其时。

 

手握充足的现金,拥有良好的名声,中国公司从不缺乏成为国际玩家的野心,他们正利用欧美股市的动荡和由此产生的恐慌频频增加在国际市场的曝光率。当世界其他国家正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时,中国并没有受到严重打击,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政府会挽救任何处于困境的国有大银行。

 

正如像中国工商银行在去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中国公司正手持现金四处寻找收购对象。而随着股价骤跌,美国公司大笔消减市场开支和工资成本,中国公司的这种收购趋势会一直继续。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大约70%的大公司领导层表示,他们已经在全球扩张上做出了实质性举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小公司也同样有所行动。大多数公司表示,在全球经济下滑时,他们都期望增加国际扩张计划。

 

与此对应的是,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达19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53%。像海尔这样的中国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者。大多数的中国公司先是进入像中东和非洲这样的新兴市场,现在他们也把目光瞄向了北美和欧洲,在这些地区寻找新的机会。

 

中国公司在走向海外的进程中,也犯下了像海外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犯下的错误。据中国市场研究的分析称,中国公司在走向海外时必须要融入扩张计划中。

 

要定义品牌

 

大多数中国公司倾向于销售尽可能便宜的产品,而不愿意创建一个长期的品牌形象。在中国,由于很多消费者缺乏品牌意识,这项战略通常是可行的。但是在美国,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消费者的消费也很多都是出于感性因素。所以,对中国公司来说,找到契合点,建立持久的品牌战略至关重要。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他们会最终把自己商品化,并在越南和印度的廉价品牌中失去优势。

 

拓展国际市场一个不很成功的例子就是李宁公司。虽然李宁在中国国内和阿迪达斯还有耐克可以展开竞争,并且还由于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成为点火者而获得了广泛声誉,但李宁公司却因为不佳的市场策略不能在美国市场取得长足进步。李宁公司把自己定位于最好的中国品牌,而不是一个高价值的全球品牌或者是最具创新性的品牌。所以,这个策略并不能应用到美国,因为在美国,对李宁本人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

 

另外一个例子是海尔。海尔或许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最为成功的一家公司。与在中国成为高端冰箱的形象代表不同,海尔进入美国市场后就适应了当地市场需求,它为大学生设计了一些多功能的迷你冰箱,可以当成一个储酒罐。海尔的本地化产品迅速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海尔集团的主席张瑞敏早期曾亲自砸毁质量不合格的冰箱,以此向员工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张瑞敏以他著名的质量控制理论领导海尔进入不同的产品线,并在美国获得了不俗的市场份额。自2000年以来,海外市场的增长率占为海尔公司年增长率的40%

 

首先建设品牌,然后生产差异化而且高质量的产品,海尔给美国消费者传递了一个清晰独特特的价值观。中国公司走向海外市场,必须要明白向消费者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这很重要。

平衡总部和海外分公司的关系。

 

当公司走向海外市场时,公司运营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国内总部和海外分公司的关系,并要在海外分公司保持原公司的文化。中国公司可以看一下西方公司在当初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经验,以及他们犯下的错误。

 

eBay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并购了中国当地的拍卖公司EachNet后,eBay总部就收回了决策权。在美国市场取得主导地位后,eBay的管理层都在思考公司该如何在中国运营。但是,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之前得以取胜的战略却没有很好的执行,而且也没有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虽然起初eBay拥有拍卖公司的大多数股权,但他没有起到领导作用,最后终于把位子让给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导致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就是eBay没有处理好分公司和总部的关系。

 

中国公司应该从eBay的例子中吸取教训,不能整个依赖总部作出决定。当地管理团队需要足够的决策权,保证当地公司有足够的灵活性。总部的决策通常不及时,或者没有针对性,这不足以让海外公司很好的发展。除此之外,要招聘当地的经理人,并要让他们明白在这个组织内没有晋升的天花板,以给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

 

并购活动---聪明之道

 

很多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公司都是通过并购走向海外的。对于很多的中国公司来说,并购不仅是占据海外市场份额的捷径,还是一个实现专业化和获得尖端技术的好办法。现在的经济危机创造了很多收购机会,很多受到危机冲击而衰落的公司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人才是拓展海外市场最大的挑战,并购则可以省却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麻烦,这样公司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快速扩张。

 

北京华联集团就是利用并购在海外立足的。2005年,它以236万美元收购了新加坡的连锁商场Seiyu Wing-On,收购后,华联集团保留了原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这样他们就可以学到新加坡本土连锁市场的经验,也有利于公司的本地化运营。只是在去年,他们把商场名称特意改为在海外市场所在地的名称:BHG。收购后,BHG在新加坡又开了一家店,并把这个国际品牌带到中国内地,而且还提升了华联其它连锁店的销售额。

 

但是,并购并不是一个易行的解决方式。联想在树立自己的国际品牌方面就做的很好,中国公司应该学习联想在并购方面的经验。联想当初以13.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门,然后就统一在ThinkPad品牌线下,向用户提供标志统一的笔记本,这样联想的竞争力也大大提升。虽然联想在把IBM融进自己的整体运营中时也遇到了麻烦,把一些关键资源都浪费在对管理方案的争议上,联想最终结束了这种状态,从而把精力和资源从核心市场中国分散开。虽然戴尔和惠普起初在中国市场的供应网络很脆弱,但他们现在也在稳步获得市场份额并和联想在中国市场展开竞争。

 

拥有充量现金的中国公司应该也可以通过并购获取经验,攫取市场份额。但必须要对被收购公司带给公司的益处和问题进行仔细考虑,要思考如何融合收购对象并从中获益。

只要中国公司能运用正确的市场和人力资源战略,就可以趁世界经济下滑之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全球品牌。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