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 地方政府成主要推手

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 地方政府成主要推手

  • 2009年09月07日 13:36
  • 来源:

  • 0
  • 关键字:多晶硅
[导读]
  从2004年开始,以无锡尚德太阳能为代表的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凭借中国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迅速进军欧美光伏市场并发展壮大。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亿美元之后,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中国太阳能概念迅速升温,其后两年内阿特斯、赛维LDK、天威英利等10余家企业也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而中国的各类中小型光伏加工企业更是遍地开花。2008年3月,记者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采访时,副总经理龙国柱告诉记者,原材料多晶硅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国柱:“目前制约光伏产业快速的发展就是一个多晶硅的稀缺,很多国内这些太阳能电子厂家的生产设备,他们实际上处于闲置的状态。”
 
  多晶硅,作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工业原料,中国2006年的总产量才只有87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差上万吨。如此紧缺的产品立刻遭到了下游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哄抢,价格从原来的20美元/公斤飙升到了300美元/公斤。2008年3月,记者在河南洛阳中硅公司采访时,正是多晶硅价格最高的时候,那时下游客户如果没有关系,要想买到一公斤的多晶硅都不可能。
  
  就在多晶硅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2007年2月中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在四川新光硅业投产成功,第一年出产了230吨多晶硅,第二年就生产了810吨。四川新光的多晶硅同样遭到了市场的疯抢。总经理陈绍章告诉记者,他们仅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10多亿的投资,这种造富速度在其他行业是不可想象的。又一个财富神话开始刺激中国的投资市场。于是,所有的资本都将疯狂地扑向了这块1年前还无人问津的金属上面。
  
  于是,“多晶硅”这三个字成了2008年投资者最热门的词汇。一个个多晶硅建设的洪亮口号在中国响起:赛维LDK在江西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1.5万吨多晶硅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10000吨项目、中能在江苏徐州10000吨多晶硅、爱信硅科技在云南10000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5000吨多晶硅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4500吨项目……这些规划的项目产能已经远远超出全球的需求。同时,多晶硅也成了许多上市公司眼中的“唐僧肉”,只要上市公司染指多晶硅项目,就能凭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场热捧。一夜之间,“拥硅为王”成为业间名言,谁拥有了多晶硅,谁就能吸引到大量的投资进入。
  
  造成多晶硅走俏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的大跃进,从2001年到2008年,7年增长近600倍,总量占全球的30%,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自然跟着一路上扬。但好景不长,因金融危机,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多晶硅价格从去年8月的每吨300万元暴跌至现在的每吨55万元,面对破灭的财富神话,匆忙上马的多晶硅企业将如何生存?
        
  很多专家指出,国内众多多晶硅项目的无序上马,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设备、技术的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注意到,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中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很多地方甚至喊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多晶硅产业园的豪言壮语,除了逐利外,还有哪些因素参与吹大了多晶硅泡沫?
  
  四川省乐山市由于是多晶硅的发源地,加上有盐氯化工的配套,已经建成了4家多晶硅企业,形成了年产多晶硅4500吨的生产能力,年底乐电天威3000吨投产后,多晶硅产能近8000吨,稳居全国第一。从2007年3月开始,乐山市科技局局长郭捷代表市政府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成立“国家硅材料基地”。尽管乐山最终获得了科技部“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的批文,然而郭捷没想到,原本以为优势明显可以轻松获得,却遭遇到了其他城市的猛烈的竞争。
   
  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副厂长丁国江:“我们都已经感觉出来好象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好象都变成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某省要发展什么什么,要做到多大,某地区要做到什么什么多大,这些项目投资那么大的资金,全都上地方了以后,可能就形成地方的一种叫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这种无序的竞争。”
  
  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绍章:“反正和我们到这来接触过的很多地方官员,连多晶硅什么样的他都不知道,他就是要做多晶硅,我认为是很多地方不具备这个条件,为啥,因为它没有配套的,比如说氯碱,还有你后面的有机化合物这一块,它没有配套的,那么你这个副产物等等,这些怎么处理,还有你这个整个的就是比如排污的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就是环保承载能力问题。”
  
  乐山市经委副主任邓贵银:“从审批来讲,首先它是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发展,所以当然就容易一些,只要你符合生产条件,从你的技术标准、投资规模,以及对整个工艺技术类、工艺的控制,以及对最终环境保护的处理,只要符合条件,都能够批准对象。”
 
  同时,各地政府又在为地方经济产业升级绞尽脑汁,因此对于上马多晶硅这样的新能源产业,都会不予余力的支持。然而更吸引地方政府的还有投资多晶硅对地方GDP的拉动,这样不可避免带来重复建设。在离乐山市只有60公里的眉山市,仍然上马了规划产能6000吨的瑞能多晶硅公司,并准备打造“西部多晶硅高地”。紧邻眉山的成都新津市,一个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下半年就要投产。四川瑞能多晶硅有限公司董事董乡君告诉记者,当初是因为眉山市政府用低电价的优势吸引他们在这里投资,一期投资24亿。然而这里并没有其他化工产业配套,多余的副产物还得运到乐山处理。回忆起当初公司的手续全部都由政府很方便地办到了,董乡君感觉当地政府要上马多晶硅的积极性,比企业和投资着上多晶硅积极性还要高。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主任鲁瑾:“加快这个行业的准入制度,包括像准入的标准,像环保、能耗,还有相关的制定,一个行业的规范,这样就说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可能更有序一些,以免就说是重复的建设,跟恶性的竞争吧。”
  
  专家预测,国外厂商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使得多晶硅价格仍有继续下探的空间,加上国内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蜂拥上马,产能将逐步释放,竞争会更惨烈。国内多晶硅企业进退两难,千亿投资至少一半可能会打“水漂”,目前的50多家企业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面对遍地开花的多晶硅和光伏产业园,如果真如以上预测,不知道各地将如何面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具有巨大潜力的项目,应当加强引导,给与政策上的扶持,但是多晶硅并非如此,目前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大的企业手中,在整个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依然仅仅是一个赚取“加工费”的角色,很多地方甚至在连多晶硅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上马“千亿级光伏产业园”,显然不仅仅是哪个企业的投资冲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深思。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