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博弈 “双碳”引发钢铁行业巨变

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博弈 “双碳”引发钢铁行业巨变

  • 2022年06月15日 17:50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增量发展,存量博弈,双碳,钢铁行业巨变
[导读]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在波澜壮阔的价格行情中出现40多年来罕见的粗钢产量下降。
【中国铁合金网】
 
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在波澜壮阔的价格行情中出现40多年来罕见的粗钢产量下降。这一信号被业内人士认定为,钢铁行业已经由工业化与城镇化推动的、做大蛋糕的增量发展周期,快速转换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硬约束的、分蛋糕的存量博弈周期,“双碳”倒逼下的国内外钢铁行业将在未来数十年发生巨变。
 
增量型发展周期或将结束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字显示,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103279万吨,同比下降3%,而2020年同比上年增长5.2%。钢铁行业高歌猛进40余年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钢材产品及主要原料价格创历史新高的同时,粗钢产量罕见出现同比下降,这一幕仅在2015年钢铁市场寒冬中出现过一次。这是不是“历史绝响”?不少业内人士给出了肯定答案。
 
河北鑫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人士吴秀清认为,我国钢铁行业从1978年的3178万吨粗钢起步,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期,其推动力来自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钢铁产量随经济、投资波动和政策调控虽有小周期变化,但基本上产能产量一直处于扩张状态。现在看,工业化和城镇化对钢铁行业的支撑作用正在边际递减。
 
河北唐宋大数据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雷说,2021年现象不是暂时的市场矛盾,而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转势年,标志着钢铁行业40年波澜壮阔的增量型发展周期结束和新历史大周期的开始,即由工业化与城镇化推动的、做大蛋糕的增量发展周期,快速转换到“双碳”约束的、分蛋糕的存量博弈周期。这个转换阶段处于房地产周期顶部、行业周期顶部、金融流动性顶部等多周期顶部共振状态。
 
“中国人均粗钢消费量700多公斤,位列世界第三位,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宋雷认为,享受了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之后,钢铁行业将再次直面产能过剩问题。进入存量博弈周期的行业必然发生内卷,未来2至3年,钢铁行业可能会震荡下行,市场供需矛盾重现,行业竞争会加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陷入危险地步,2013年至2015年(行情)或许将重现。
 
业内人士建议钢铁企业,一要守住现金流,原有沿海区域和长流程钢铁企业成本优势将在全行业摊平,行业成本均等化和营销区域化格局正在形成,需要发掘新的成本竞争优势。二要提高战略能力,企业要认真研究政治、经济、科技、产业、国际市场等新形势的重大变革,提高战略预判能力,不走或尽量少走错路,成为技术驱动型和服务型企业。
 
减碳管理元年已经开启
 
据了解,75%的钢铁能源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钢铁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7%。中国钢铁行业年碳排放量18亿吨,占工业碳排放的20%、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
 
吴秀清认为,2021年是我国钢铁行业的“碳元年”,钢铁生产转入碳管理轨道是今后数十年的主要逻辑。碳约束影响的强度和时间,远大于以往的环保约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减碳发展是未来主线,形成以碳贸易为界限的主流贸易圈,以碳为核心的各种贸易障碍将相继推出,不主动融入将被排斥在外。
 
去年以来,汽车等下游行业主导推动低碳绿色转型,上游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钢铁企业须尽早拥抱变革,迅速行动。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介绍说,宝马公司2022年开始采购低碳钢材,奔驰公司将向SSAB采购零化石能源生产的“氢钢”,沃尔沃于2021年8月向SSAB采购了第一批零碳钢材。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认为,原燃材料价格高位,“双碳”资金投入,工业用电价格上涨,运行成本进一步增加,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持续加大,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企业效益面临下降风险。熔冶(北京)钢铁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连忠介绍说,通过数据测算,2022年钢铁总产量在10亿吨水平高位波动总趋势没有改变,价格和2021年持平或偏弱。
 
吴秀清说,未来的钢铁产品虽然品质和功能与原来相差无几,但生产成本昂贵,“双碳”技术研发、设备改造、材料更迭等费用都要计入产品价格,从利润中收回。近期是以产量控制为核心的高价格、低成本、高利润,中期是以技术投用为核心的高价格、高成本、中利润,远期是以技术成熟为核心的中价格、低成本、低利润。
 
钢铁减碳任重道远
 
钟绍良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投资巨大,不改变核心工艺流程,不减碳。突破性减排技术在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应用,中期、远期深度减碳依赖于能源和技术革新。首先要改变粗放型钢铁消费习惯,提高材料效率,减少钢材消费,尤其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和优化建筑设计,减少非必要钢材消费。现有高炉、转炉和电炉已经接近其技术极限,因此要提高工艺效率,实现技术革新,优化原料结构,改变能源结构。氢冶金等新一代钢铁冶炼技术刚起步,代替传统技术的开发周期长,大规模应用需要时间和资金。
 
去年,全球共有安赛乐米塔尔、蒂森克虏伯、SSAB以及中国宝武集团、河钢集团等14家钢铁企业公布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年份多为2050年。巴西ABS钢铁公司2021年4月宣布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钢铁企业,我国民营钢铁企业也成功探索特色固碳减碳路径。
 
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福介绍说,公司年产800万吨钢、370万吨焦、45万吨高端化工产品,已经形成钢—焦—化—氢全闭环低碳生产链条。利用高炉、转炉和焦炉煤气合成乙二醇、LNG及氢气,将氢气喷吹至1860立方米高炉炼铁,减少污染、实现碳固化、降低碳排放。再加上推行氢能重卡、发展光伏绿电,力争2030年吨钢碳排放降至0.99吨。
 
据有关数据预测,中国实现碳达峰前,碳减排每年投入需要2.2万亿元,累计22万亿元;2030年至206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每年需要投入3.9万亿元,累计近120万亿元。涉及钢铁行业,碳达峰需要投入近3.5万亿元,碳中和需要19万亿元。
 
内容来源  经济参考报
 
摘自  世界金属导报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kangmingfei]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