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加速,中国钢铁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重组加速,中国钢铁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 2021年11月02日 10:27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钢铁
[导读]重组加速,中国钢铁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中国铁合金网:2021年8月20日,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大会召开,宣告鞍本重组正式启动。辽宁省国资委将所持本钢集团51%股权无偿划转给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成为鞍钢集团控股子公司。重组后,鞍钢粗钢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

在8月,还有多起钢企重组动向:8月3日,中国最大的民营钢企沙钢,成功收购安阳华诚博盛、汇鑫特钢;8月5日,河北普阳钢铁宣布,已经完成对邢钢的股权重组;8月6日,山东钢铁发布公告,称山钢集团拟将济钢持有股份无偿划转至山钢集团;8月21日,宝钢股份发布公告,拟与包钢股份在钢管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努力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中国宝武更是通过系列联合重组,跨过粗钢1亿吨产能的关口,创了世界钢铁产量的纪录,并继续朝着2亿吨产能的目标快速迈进。

提升行业集中度,是钢铁行业发展必然趋势,也是从业者的夙愿。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超过10亿吨大关,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但产业集中度尚不足40%,无论是与水泥、汽车等行业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是与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60%目标相比,均有明显差距。

诸多业内人士指出,联合重组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快捷通道。而当前,正是钢铁行业联合重组的重要机遇期。

鞍本梦圆

从2003年到2021年,这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鞍钢,是中国钢铁行业名副其实的长子。武钢、宝钢、包钢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大批钢企,都离不开鞍钢输送的人才。

作为辽宁最大的省属国企,本钢的历史更为悠久,始建于1905年,号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

在中国钢铁行业的版图上,这两家企业比邻而居,直线距离不足百公里。

2003年,辽宁省开始提议,推动鞍钢与本钢联合重组。2005年8月,鞍本钢铁集团挂牌,并成立了董事会推进委员会。

按照设想,鞍本重组,既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能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鞍本钢铁集团虚悬,重组工作没有实质进展。即便是时任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出任重组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也没能实现初衷。

不少人认为,关键障碍在于,鞍钢是央企,本钢是省属企业,重组涉及央地之间的利益协调。

“一方面是企业税收和利润上缴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管理、人员安排、产业链条协同、企业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问题。”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举例说。

似乎是为这个解释做注脚,2010年,鞍钢在短时间内成功重组了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却同为央企的攀钢;本钢也二次兼并了本溪市属企业北营钢铁——1999年,两家企业曾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婚姻”,终因税收等省市利益分配问题而失败。

本钢集团在其2016年的短融债说明书中,对于重组无法获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归结为“涉及地方政府利益、人员安置等敏感问题”。

2016年之后,以中国宝武成立为标志,钢铁行业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浪潮。鞍本重组,再次成为国资委等部委着力推动的事项之一。

不过,受行业周期影响,此时鞍钢、本钢效益状况欠佳,且沉重的历史包袱让两家企业无暇他顾——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直到2020年年初,本钢有关负责人仍然表示,不会与区域竞争对手鞍钢合并。

“十三五”末期,钢铁行业形势好转,鞍钢和本钢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在持续改革中得到解决。2020年,鞍钢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亿元,利润总额、吨钢利润行业排名第二,销售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资产负债率低于央企和行业平均水平,国际评级为投资级。本钢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经营状况持续向好。

重组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辽宁省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辽宁省将推进本钢等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8月20日,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大会召开,宣告鞍本重组正式启动。重组后,新鞍钢的粗钢产量超过5500万吨,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说,重组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鞍钢股权多元化和鞍钢重组本钢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扎实稳妥推进,按照有利于核心战略发展、有利于发挥整体竞争优势、有利于提升运营效率的原则,全力以赴推动重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鞍钢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成功重组本钢,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一是中国钢铁行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势所趋;二是有国务院国资委的顶层设计和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出的六项组合措施调动了国有银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共同参与,减轻了企业负担,创造了新的机制;三是近几年鞍钢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轻装上阵,干部职工干劲十足,使这次重组更有底气,是本次重组最重要的前提。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曾在鞍钢担任主要领导多年,为鞍钢的改革发展倾注过无数心血和智慧。他在重组大会上表示,鞍钢重组本钢可以实现从国家层面对此前处于零散、分割状态的辽宁各地的矿产资源进行有序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流失。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缺少话语权,作为拥有铁矿资源的中央企业,鞍钢有责任构建国内铁矿资源保障体系,维护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表示,新鞍钢将以“7531”(7000万吨粗钢、5000万吨铁精矿、3000亿元级营业收入、百亿元级利润)发展战略为目标,全面推进鞍本价值链核心业务协同整合,加速释放聚合效能,实现从体量规模的纵身飞跃到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把鞍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把本钢建设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用钢及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

重组执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钢铁行业是发展变化最快的行业之一。从人均不足一把菜刀,到几乎人均一吨钢,中国钢铁行业创造了世界钢铁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过,由于增长过于迅猛,钢铁行业成长的烦恼始终如影随形。

比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今天,压减产能和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两个关键词始终贯穿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全过程。兼并重组,被行业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大批企业选择通过兼并重组扩张规模。

然而,压减声中,粗钢产量一路从1亿吨攀升到10亿吨;产业集中度先升后降,距离前10家钢厂60%的产业集中度目标仍然不小差距。真正在兼并重组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的案例并不多见,一批对兼并重组寄予厚望的企业,遇到了极大挑战。

位于吉林通化的通钢,曾经为一次失败的兼并重组付出过极为惨痛的代价。

通钢始建于1958年,2005年之前一直是吉林最大的省属企业。2005年起,民营钢企建龙集团参与通钢改制,成为通钢第二大股东。次年,通钢总部搬迁至长春,并更名为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钢)。

作为第二大股东,建龙集团派出的高管陈国君负责主持通钢核心企业通化钢铁的日常工作。自此,通钢集团开始推广台湾中钢的管理模式,实行了三级管理制度,管理层收入大幅提高。企业内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同时,原有的工会、党群等部门职能大大削弱,职工与管理层的沟通难以尽如人意。

2009年3月,通钢集团与建龙集团实施股权分立。股权分立后,通钢4月份大幅减亏,5月份微亏,6月出现赢利6000万元。

2009年 7月22日,建龙再次参与通钢重组,并成为第一大股东。2009年 7月24日,建龙即将控股通钢的消息在通钢工人中引起轩然大波,此前对此毫不知情的工人开始聚集。局面失控后,陈国君被工人当场打死。一时间,“通钢事件”震惊全国。

当天,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永不参与通钢重组。消息传出后,通钢停工的七个高炉全部复工。两天后,通钢生铁产量达14916吨,型钢材2100吨,均创历史新高。

2010年,天津市国资委将四家大型企业——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以及天津冶金集团进行整合,渤海钢铁集团(下称渤钢集团)顺势而生。

公开资料显示,渤钢集团总产能一度达到2000万吨。但好景不长。2015年4月,天津钢管从渤海钢铁中剥离;2018年8月,渤海钢铁正式宣布破产。经评估,渤钢集团总资产1300亿元,总负债将近3000亿元,涉及天津市的107家金融机构。

“这四家集团以前都是正局级的单位,行政级别相同,但渤海钢铁集团等同于一个空壳,并没有发挥出集团大股东的价值。”德龙集团董事长丁立国表示。2019年,德龙集团经过激烈竞争,以司法重整方式参与渤钢集团重组,接收了原渤钢旗下208家企业当中的17家钢铁实体企业,组建为新天钢集团。在推动债转股和注入现金的同时,丁立国强势推动新天钢组建了董事会,德龙占6个席位,债权人4个席位,独立董事一席。

说起钢铁行业重组,粗钢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的河北省,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早在1997年,当时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拟将省内的唐钢、邯钢、宣钢、承钢、邢钢、石钢六家省属钢企重组为一家大集团。由于推进困难,2000年,河北省再次提出,成立邯钢、唐钢南北两个大集团。

直到6年后,由唐钢、宣钢、承钢联合组建的新唐钢才正式挂牌。新唐钢粗钢产量为1600万吨,仅次于宝钢位居国内第二。

2008年6月,由唐钢和邯钢再次合并而成的河北钢铁成立,产能为3000万吨,跃居国内第一。

尽管有河北省的强势推动,以及新唐钢的实践探索,河北钢铁从重组到真正融合,仍然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比如,重组初期,邯钢账面资金充裕,而宣钢、承钢则历史包袱重,资金紧缺。河北钢铁提出,如将邯钢闲置的资金转给宣钢使用,宣钢付给邯钢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资金成本,可以实现双方共赢。但却遭到了双方的一致反对,因为怕影响银企关系:邯钢担心不把钱存在银行,银行会有意见;而宣钢和承钢则宁可承受高利息,也不愿影响关系。

2007年到2016年,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

我的钢铁网总监徐向春对此分析说,由于重组效果不够理想,2010年之后,行业重组陷入停滞,一批重组企业相继分手。同时,4万亿元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中国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也导致大批热钱持续流入钢铁行业,钢铁产能迅速扩张。“分子”增长缓慢,“分母”极速扩张,产业集中度回落至30%附近。

分水岭

2016年12月1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该企业由原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联合重组而成。

在中国钢铁行业的重组历史上,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一是中国宝武超过河北钢铁,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二钢铁企业;二是这是首个集团重组与上市公司合并同步推进的央企联合重组;三是这拉开了新一轮钢铁行业重组的大幕。

一直以来,宝钢在推动国内钢铁行业重组方面态度积极,动作不断。

1998年11月,宝钢与同在上海的地方国企上钢、梅钢合并,不仅有效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改善了所属企业经营状况,还使得宝钢成为最早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制造企业。

此后,宝钢先后在国内重组了多家地方钢企,包括新疆八一钢铁、广东韶钢等。

中国宝武组建之后,企业的重组进入了全新时代,无论是重组速度,还是重组效果。

2019年9月,联合重组安徽国企马钢集团;2020年8月,联合重组山西国企太钢集团;10月托管中钢集团;11月以5.65亿元增资西藏矿业(000762.SZ),成其第一大股东;11月收购新兴铸管新疆公司和民企伊犁钢铁;12月实控重庆钢铁(01053.HK)。

2019年6月,安徽省国资委宣布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马钢集团51%股份。安徽国资委企业改革处负责人向财新记者解释,马钢融入中国宝武,是着眼于企业更长远发展的大局。

2020年12月,太钢集团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宝武。一个月后,中国宝武宣布整合旗下700万吨不锈钢业务至太钢集团,力争用5年时间将太钢集团建设成为中国宝武不锈钢产业的专业化平台公司、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企业。

2020年,中国宝武粗钢产量达到1.15亿吨,实现了“亿吨宝武”的历史性跨越,经营规模位居全球钢企第一。

2021年2月,中国宝武托管云南国企昆钢控股。

2021年7月14日,山钢股份发布关于涉及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重组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山东国资委正在与中国宝武筹划对山钢集团战略重组事项。将填补中国宝武在长江以北区域的空白。山钢集团地域性强,产品主要市场在山东省,2019年其钢材产品在山东省内销售占比达75%。并购完成后,中国宝武粗钢产量将近1.5亿吨,进一步促进中国钢铁业集中度的提升。

规模快步扩张,中国宝武如何加快推进整合融合?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说:“联合重组要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专业化整合是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为此,中国宝武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合融合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体是指:中国宝武在完成被重组方的股权交易、实现管理权的整体转移之后,以“战略引领、快速有序、优势主导、方法创新”为工作思路,对集团范围内同类业务单元实行业务、资产、人员等全方位的专业化整合,最终实现一体化高效运作的一整套管理实践过程。

所谓战略引领,就是整合要服务战略目标需求。中国宝武以超“亿万千百十”为战略目标,即超亿吨级钢铁产业规模(2025年);超万亿元级营业收入(2035年);千亿元级营收、百亿元级利润的支柱产业;百亿元级营收、十亿元级利润的优秀企业。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纳入中国宝武整合范围的业务单元必须是未来将重点发展的业务。

所谓快速有序,是指中国宝武的整合策略,“钢铁主业先行,多元产业分批次推进”。中国宝武不断做强“一基五元”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业、资源环境业、产业园区业、产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所谓优势主导,即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整合单位在区位、成本、资源、环境、原有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按照谁有比较优势谁主导的原则开展整合工作。例如,在钢铁主业,大力推进宝钢股份、太钢集团、中南钢铁等5个专业化、区域化钢铁业平台公司建设,提高资源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发挥优势引领作用;在非钢的“五元”产业,按照“专业化整合、平台化运营、生态化协同、市场化发展”的管理原则,不断深化钢铁资源、冶金装备制造、水气污染治理、清洁能源开发、智能运维服务等专业化平台公司建设。

所谓方法创新,是指中国宝武一方面借鉴国际上通用的企业并购后整合方法论、学习国内外其他优秀企业的整合经验,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化整合实际加以创新,形成以4大阶段11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宝武专业化整合路径,构建了一套具有宝武特色的行动学习、整合百日计划等管理核心工具包等。

实践证明,中国宝武的整合方法见效很快。2020年,进入宝武大家庭刚满一年的马钢钢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9.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今年上半年,马钢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9年和2020年,中国宝武利润分别为345亿元、456亿元,在行业中的占比分别为18%、21%。

如何把握机遇期?

中国宝武掀起的新一轮钢企重组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中国宝武调研时表示,中国宝武的重组真正实现了“1+1&gt2”的效果,而且是全方位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预期的重组效果,协同的效应是非常好的。

“像宝武重组马钢、太钢等地方国企的成功,钢铁行业央地联合重组的市场氛围和行业氛围形成,对于鞍本重组也起到了助推作用。”王国清表示。

有人担心,这一轮以央企为主推动的行业重组,会给地方国企和民营钢企发展带来压力。对此,徐向春分析说,钢铁行业是充分竞争领域,民企粗钢产量占比超过60%,并不存在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这几年的钢铁行业重组,民营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徐向春说。

徐向春举例说,建龙钢铁重组了山西海鑫,还重组了黑龙江的几家钢企,比如北满特钢等,以及内蒙古的企业。沙钢重组了东北特钢的主体企业,大连特钢和抚顺特钢,还重组了一些河南的民营钢企。方大钢铁重组了南昌钢铁,德龙重组了渤海钢铁等,效果都不错。

王国清表示,这几年的钢铁企业重组,既包括国企之间的联合,也包括民营重组国有、国有联合民企等多种形式。

面向未来,诸多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兼并重组继续提高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是必然趋势。

王国清说,当前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在新时代规模发展、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和我国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着力点。“是作为头部企业在行业占据领先地位,还是依靠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等各方优势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是目前国有和民营钢企共同要面对的问题。”王国清说。

李新创表示,目前钢铁行业发展处于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强化环保阶段的三期叠加,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减量、环保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重组将决定能否实现由数量时期向高质量时期的平稳过渡。李新创说:“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史就是钢铁产能向优势区域、优强企业集中的竞争史,大范围的兼并重组仍将持续,兼并重组的模式也将呈现多元化。”

徐向春认为,虽然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始终没停,但之前多年的效果并不理想。“不是因为政策方向不对,也不是企业不努力,是产业阶段发展不到位,市场时机不成熟。”他说,“十四五”中国钢铁产业将逐步走向成熟,经历过全面亏损的钢铁企业也达成了市场接近饱和、产业发展规模接近峰值的共识,在产能置换过程中愿意退出或者置换产能,产业集中度会进入快速上升期。

李新创表示,如果没有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实施,就不会有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也决不可能出现中国宝武集团这样的破局性重组,沙钢、德龙、建龙等民营企业也不会有机会以破产重整方式推进相关企业的重组。

在未来的兼并重组中,中国钢企如何才能把握机遇,提升效益?

丁立国表示,去产能一定是市场化的。“中央提去产能,地方屁股决定脑袋,从西边搬东边,越去越多,因为不是市场化因素”。他表示,只有行业整合才能调结构,才能提高集中度,让钢铁行业有合理的利润,也让很多人放下不切合实际的钢铁梦,让真正有钢铁梦的人可以做下去。

徐向春说,过去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拉郎配”、“摊大饼”的情况。“由一家龙头企业整合省内其他企业的模式,现在看来是走不通的,客观保护了地方落后产能,对外来企业造成壁垒,无法真正实现强强联合。”他建议,成功的整合案例,往往离不开一家优质企业的强势推动,这样才能派驻关键岗位人员,输出文化、管理经验和技术,带动被重组的企业发展。中国宝武2016年之后的重组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李新创表示,此前国内多数国企重视重组前期但忽略后期,重组整合效应发挥不到位,新企业不仅不能实现协同,还各自为政;由于重组各方的整合摩擦而使管理成本加大,甚至反噬原先的优势企业。

来源:国资报告

  • [责任编辑:zhaozihao]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