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三角”三地细说环保还账之痛

“锰三角”三地细说环保还账之痛

  • 2021年04月23日 15:36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锰
[导读]“锰三角”三地细说环保还账之痛

中国铁合金网讯:“锰三角”三地细说环保还账之痛

贵州铜仁市松桃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重庆秀山县的县委书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多年督查、督办下,“锰三角”区域的锰污染问题整治已逐步走向深入,锰污染整治工作正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水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

“锰三角”三个县所在地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及涌泉丰富,这给一些原有的渣库底部防渗带来挑战,当地的做法是,对有地下水的历史遗留渣场正逐步采用翻填底部覆膜或灌浆或转运处理。 

秀山向业顺:努力让“黑历史”成为历史

“秀山县大多数电解锰企业在2003-2004年建设,建厂初期由于工艺水平不高、管理水平有限、渣场防渗要求采用黏土防渗,防渗要求不高,历史遗留渣场环境问题不少。重庆市秀山县委书记向业顺2021年3月中旬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以来,县委政府深学笃用生态文明,深刻反思,提高认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认领,举一反三,扎实整改,努力让“黑历史”成为历史。

所谓锰污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一是锰渣污染。锰渣污染,主要是锰及其化合物,以及氨氮超标污染。

向业顺说,该县从2018年起,特别是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坚决的态度、坚定的决心,不管投入有多大,全面开展锰行业特别是遗留锰渣场环境问题整治。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要求所有企业达标排放,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改。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好治,锰渣难治。

“锰三角”的锰产业绝大多数始于2000年以后,建厂初期环保要求不高,所有电解锰企业锰渣均堆存于黏土防渗的渣场中,渣库底部没设防渗膜,库顶也没覆膜覆土。2008年以后,新建渣场开始底部设覆膜,渣场闭库表面覆膜覆土。

正在对遗留渣场开展整形,实施覆膜覆土。

秀山县23个锰渣场,除了在用的渣场由生产企业承担治理外,其余无主或无治理能力的渣场的治理全部由政府承担治理责任。

2020年,秀山境内剩余10座遗留渣场全部规范封场,1座综合治理,1座彻底清运整治,实施了停产企业渣场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维护改造,并交由第三方运营维护。目前,有5座渣场在原封场整治的基础上 ,正在实施进一步深度整治。

对企业正在使用的锰渣场及生产排放,秀山县的处理措施是,“你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就不让你生产”,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各企业也积极排查问题,加大整改,并整治锰渣场。

“企业废水处理效果不是我说了算,是企业实时在线监测说了算”向业顺说。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河流河道中有淤泥,石头变黑,部分河段看起来是黑的,记者用瓶取水,水是清的。近年来,经过不断整治,秀山县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III类,有时达到II类和I类标准。

这是投资3000余万元整治的一处渣库,根据设计的方案,渣库底部阻隔、导流,顶部覆膜,再覆土,并在渣库周围修建大的排水沟引流,库顶修建雨水分流导渠,将渣库表面水顺利排出。外面水不进入渣库。

经查,Ⅰ类水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

向业顺称,该县原秀山县宝精锰业有限公司的渣场,因渣场底部有涌泉渗出——锰渣的污染,一是锰金属,二是氨氮含量高,目前的处理方式是将渣翻开,底部铺防渗膜,再回填,上面再覆膜、覆土封闭,周边及渣场中修建沟渠引流、导流,将地表水引走,同时将渣场渗液收集起来,就地建专门的废液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代价太高了,教训也很惨重,前后算下来,国家及地方财政这些年为治理锰污染,投了好几个亿元进去,”向业顺说,如果算上其他损失和今后多年的持续治理费用,可能超过地方政府前些年在锰产业上收到的税收之和。

秀山环保局负责人称,由于环保要求高、工程量大,整治一个40万吨的渣库,需投资2000万元至3000万元不等。

向业顺称,锰污染这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痛下决心加以解决,会对当地老百姓及经济发展造成长期困扰,所以宁愿代价大一点,也务必尽力整治,尽量不留后患。

锰渣库上下全铺防渗膜封闭后,收集到的渗漏液集中到专设污水处理厂,经多道工序,添加多种中和液处理达标后排放。

松桃李俊宏:锰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贵州松桃县委书记李俊宏3月中旬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整治,该县锰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

李俊宏称,近年来,该县把锰污染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先后历经四轮整治。第一轮整治于2005年8月开始至2006年12月结束;第二轮整治于2007年1月开始至2008年1月结束;第三轮整治于2009年4月开始至2011年10月底结束;第四轮整治于2015年5月开始至今。特别是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再次对锰污染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重点整治。

“这几年我们举全县之力,对‘锰污染’进行全面有效治理,成果十分显著”李俊宏称,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治理,松桃县的锰加工企业已经实现了达标排放,河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国家的锰排放标准是在2毫克/升以下,我们是按0.1毫克/升以下的标准在做,”松桃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吴峰称,该县自己将锰生产企业的排放标准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让其达到饮用水标准再对外排放,以确保出境断面的水质达到国家环保部门的在线监测标准。

一座年产10万吨锰的电解厂,按目前的环保要求,动辄需要投资4000万元至6000万元的环保设施,才能确保各项环保指标达标。但在现行要求下,如果环保不达标,就无法获得生产许可。

实际上这是“锰三角”贵州、湖南、重庆三省市定下的标准,为完成国家对“锰三角”的治理要求,三省市一起达成了各自的出境断面的水质,锰含量只能在0.1毫克/升以下。

但在实际操作中,为确保本省市的出境断面的锰含量不超标,各省市均对自己境内锰生产企业的出厂水质及流域内的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松桃县采用了政府集中建渣库的方式来解决新增锰渣问题。

到目前为止,花垣县共有锰渣1400万吨,其中944万吨得到了有效处理,剩余456万吨正在处理中。全县共有锰渣库20座,其中2014年前建设的12座未做铺膜防渗,渗液均全部收集并抽回厂区处理后回用或达标排放。截至目前,该县锰渣治理共投入了4.5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省财政、市县财政和企业自筹资金。

“锰三角”多位官员称,目前三县在产的锰电解企业的环保措施及排放标准,基本上已达全球最高水准。图为电解厂房旁20米的青草。 

花垣县罗明:壮士断腕断成“部级示范”

“近年来,我县全县上下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湖南花垣县主政8年的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3月初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以壮士断腕的态度,全面深入推进矿业综合整治,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罗明说,花垣县的矿产资源整合的上述成效,以“花垣模式”在湖南全省推介,花垣成为该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还列入国家自然资源部《关于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遴选名单的公示》范围。

罗明称,自2012年来,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锰渣库安全环保治理,全县20座锰渣库整合减少至3座,有效破解了一大批锰渣库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确保锰指标稳定达标排放。

其中,花垣河石花(记者注:花垣县的该河流入境点)、边城断面(花垣县该河流与秀山县接壤处上游13公里处)的锰浓度从2016年的0.26毫克/升、0.338毫克/升降低到2019年的0.0166毫克/升、0.1425毫克/升。

也就是说,在2019年时,花垣县的出境断面的水质,也达到了饮用水标准。

罗明说,该县还全力推进突出问题整改,主要通过全面推进锰产业整合、电解锰企业污染治理、锰矿山污染治理、锰渣库安全环保治理、坚决淘汰电解锰落后产能、建立“锰三角”联防联控机制等措施,一举突破了积淀几十年的锰污染困局。

2019年,该县对锰矿山的矿权,由5个整合为4个。将8家“散、小、差、弱”电解锰企业整合组建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国内一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县工业集中区建设年产15万吨电解锰生产线。

“锰三角”一家电解企业厂房内的茅草,叶上无粉尘。该电解企业自称其厂房为“花园式厂房”。 

花垣县与秀山县、松桃县一样,历史遗留的锰渣库及新增锰渣,是锰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

罗明称,该县近年来全面推进锰渣库整合。20座锰渣库通过整合,只保留了3座锰渣库,且全部完成规范化治理。对其他17座锰渣库,实施闭库。该县通过此举实现了全县锰渣库安全环保隐患得到消除,安全总体可控,无危库、险库。

到目前为止,花垣县20座锰渣库存约1474万吨锰渣。

这些锰渣中,有15座锰渣库约634万吨已安全闭库覆土复绿治理,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占比为43%左右。该县另有839.59万吨锰渣正在整治中,占比为56.9%。

罗明称,目前该县锰渣库治理已投入资金约1.25亿元,其中上级专项资金5380万元,本级投入4320万元,企业投入2800万元。

花垣县长隆立新3月初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2020年底,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对花垣县的环保治理一项一项打分。所有不达标矿洞必须关完,扬尘、绿化、粉尘、地下水监测,全面验收。

花垣县的锰污染,主要经历了三轮大规模整治。

“锰三角”一家锰电解企业的渣库,渣库中有积液。工厂及当地官方人士称,渣库有积液才表明防渗做得好。 

“‘锰三角’的锰开采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当时这一地带经济极度不发达,相关方面鼓励包括共青团、妇联等单位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开采矿业,积极参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也没什么矿业权许可及环保措施,至2005年时,加上上游几个县的锰无序开采及锰渣未处理,整个清水江(花垣河)全是黑乎乎的,”隆立新说,清水江黑了好多年,后来中央要求治理、到2008年、2009年时,达到了当时的环保标准,环保部也验收了。

第二轮整治、整合,是2010年7月时,花垣县的发生了透水事故,3人生还,10人遇难。该县随即开始大整治,原来的2000多个铅锌矿洞,上千个企业主体,通过这一轮整合,矿洞降至200个,企业主体只保留了40多家。

2017年,“锰三角”迎来国家环保督查,此时的环保标准已大幅提升,这一轮整治持续至今。

原告方说,执法没有问题,但是程序有问题,有瑕疵,要作出适当补偿。

与其他两个县不一样,花垣县的锰矿污染整治暂归应急局管。该局局长石磊称,该县在上百万吨锰渣的大规模转运过程中,部分车辆因加盖不严,少量锰渣掉在公路边。下一步,该县将加强管理,避免二次污染的问题。

秀山、松桃、花垣县多位主要负责人提供的信息称,近几年“还旧账”的代价太大了,得不偿失。

图中的两套氨氮处理装置,系企业为解决氨氮指标问题,成为该区域的“标配”。 

转型升级:“锰三角”路在何方?

“锰三角”花几十亿元还几十年的环保旧账,给当地党委、政府留下了深刻教训。

前些年锰价高的时候,每吨7000元至8000元的成本,卖12000元至15000元,“锰三角”一批锰老板暴发。到目前为止,有关这些暴发户的故事,还在当地人口中成为谈资。

但是,最近几年锰价暴跌至成本价附近或低于成本价,大批锰生产企业倒闭或关停,留下巨量锰渣,污染无人治理。污染治理无主或无治理能力,最终治理费用还得由地方政府“埋单”。

花垣县的财政收入变化情况,2017年的环保督查大整治后,该县财政收入大幅下跌36.37%。年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但一个上百万吨的锰渣库的处理,费用就高达1.5亿元至2亿元左右,该县的锰渣总量近1500万吨。

锰污染治理之后,“锰三角”开始踏上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经营报》记者的调查显示,锰产业在“锰三角”的三个县中占比奇高或曾经占比奇高。

罗明称,2020年,花垣县的矿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约80%(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23%);锰产业在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2%(占GDP比重为10%)。

李俊宏表示,2020年,松桃县涉锰产值实现36.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4%,其中矿山企业完成产值1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7亿元的23.8%。

松桃县的锰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在70%左右。税收一度占全县税收的比重超过60%。

不过,秀山县目前的锰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几年已经从原有的最高时的70%左右,因其他产业得到快速提升,占比骤降至10%左右——“锰三角”三个县都在武陵山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64个县之列,锰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比过高,也是导致三县此前多年难以痛下决心治理的原因之一。

当县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秀山最高时达到80%,另有附近某县曾有锰产业一年提供的10亿元税收,还有8亿元不敢上报的事)都来自锰产业,对该行业的整顿,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会巨幅波动。此外,治理一个百万吨锰渣库动辄近2亿元的投入,这对财政收入只有5亿至13亿元左右的县,压力显而易见。

按现有数据匡算,锰三角三个县的已有锰渣的总量在450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由政府投资,总治理费用在90亿元左右。

仅松桃县,剩下的锰污染治理费用缺口,就差10亿元左右。

此图及上一图显示,“锰三角”中的花垣县和松桃县,在2004年时,全县的财政收入只有5000万元至6000万元左右,只相当于目前北京市卖10套100平方米商品房的收入。此外,“锰三角”三县此前财政对锰产业的依存度,高达70%。

2018年时,“锰三角”三县开始大力治理锰污染,三个县的财政收入都出现停滞或巨幅下滑。其中,松桃县本级财政收入6.4亿元,比上年小幅下滑4000万元;秀山12.5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花垣县4.57亿元,下滑36.37%。

目前,“锰三角”三个县都试图快速摆脱对锰的过依赖,其中秀山县已经初显突围成功。向业顺说,目前在规范锰产业发展能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锰三角”三县中,秀山提出了要发挥渝东南桥头堡城市作用,以武陵山区践行“两山论”样板为总体定位,打造渝鄂湘黔重要门户枢纽。

松桃县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强化锰产业的支柱地位,拟筹建3000亩以上的储能新材料产业园,力争4年内把松桃打造成成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国家锰系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集群重要基地,涉锰行业年产值达150亿元以上。该县还计划大力培育养殖业,并打造中国苗药产业基地。

花垣县则计划到2025年,矿产开采稳定在年产200万吨,形成20万吨电解锰、15万吨高纯四氧化三锰、2万吨高性能磁芯产能,锰矿产品深加工率达到80%,总产值达到5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锰产业基地。该县目前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黄牛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鸽子养殖基地,以及武陵山区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

来源:中国经营报

  • [责任编辑:zhaozihao]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