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钛白粉主要生产商
杜邦公司
美国杜邦公司( DuPont)始建于1802年,是世界第一大钛白粉生产商,年生产能力约为150万吨。它是全球唯一能够直接氯化钛铁矿原料的钛白粉生产商。
2014年底,杜邦宣布将在墨西哥新建钛白粉低成本生产线并计划于2016年投产。2015年7月,杜邦全资子公司科慕公司( Chemours)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科斯特
科斯特( Cristal)总部位于沙特,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唯一的钛白粉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钛白粉出口商之一。公司采用科美基技术的氯化法工艺生产钛白粉,原材料为进口金红石矿。截至2012年底,科斯特全球钛白粉产能为77.8万吨。科斯特分别在2016年3月底、6月底、8月底和11月底宣布提高二氧化钛产品价格,每次价格涨幅基本在150美元/吨左右。
2014年10月,为拓展全球业务并占领市场,科斯特宣布收购中国江西添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钛白粉业务。
2016年7月,科斯特研制出新的硫酸法金红石型二氧化钛产品TiONA242。该产品是科斯特位于巴西的生产厂制造出的。产品研制耗费两年时间,具备最佳的分散性,可用于塑料色母料业及其他不需要耐久性的产品中。该产品在南美洲及拉丁美洲色母料业应用广泛。
亨斯迈公司
美国亨斯迈公司( Huntsman)是特殊化学品的全球制造商及营销商之一,1998年公司收购ICI钛白粉业务后进入钛白粉行业,2013年9月公司以11亿美元收购洛克伍德控股公司的高性能添加剂和钛白粉业务,由此成为世界第二大钛白粉和无机颜料生产商。
亨斯迈公司依靠自有技术从事钛白粉生产活动。在七座生产厂中,除意大利斯卡利诺工厂外,其余均是以自有技术建成。
康诺斯
康诺斯国际有限公司( Kronos Worldwide)总部位于美国德州,是全球第四大钛白粉供应商,也是欧洲第二大钛白粉生产商。从1916年就开始生产钛白粉,钛白粉年产能56万吨。公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发明了“专有氯化法技术”,并于70年代末成功应用于生产,在欧洲大陆建立了第一个商业钛白粉生产厂。
公司可采用氯化法和硫酸法工艺生产钛白粉,其中采用氯化法生产的钛白粉占70%。氯化法生产钛白粉所需原材料主要从南非、加拿大、印度以及美国进口。硫酸法生产钛白粉所需原材料主要从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以及南非进口。
康诺斯2016年三季度钛白粉业务盈利3100万美元。2016年1~9月,钛白粉业务的利润累计达4820万美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65%。2016年三季度,钛白粉平均售价较2015年同期提升2%。
二、国内钛白粉生产商
龙蟒佰利联集团
该公司主要从事钛白粉、锆制品和硫酸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钛白粉企业。公司采用化工企业典型的连续型大规模生产模式,钛白粉年产能达60万吨:买断式的终端用户和经销商销售模式,内设销售公司负责产品的内销和出口工作,下设子公司佰利联(香港)有限公司,佰利联(欧洲)有限公司,佰利联(美洲)有限公司负责出口市场的业务拓展。
2017年,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国际化市场优势、质量和品牌优势、循环经济优势及合并龙蟒钛业后的规模化和全产业化链优势强化核心竞争力。公司对内加快企业融合之步伐,快速释放龙佰合并后的协同效应,抢占市场先机,继续在景气周期获取高额的利润。对外履行社会责任,深入贯彻“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严峻的环保形势下,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改革红利。
锦州钛业
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控股股东为中信锦州金属股份。作为中国氯化法钛白的先行者,自主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并成功申获了覆盖全工艺过程的国家专利,结束了中国高档钛白粉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代表了中国钛白工业的最高水平。
公司自主研发的CR系列钛白粉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通用型与专用型优势互补,产品应用于涂料、造纸、油墨、塑料型材等领域。公司氯化法钛白粉总产能为6万吨,拥有中国最大的沸腾氯化和熔盐氯化生产装置。
2016年5月,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宣布已启动了上市前期工作。
云南新立
云南新立原是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通过引进德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楚雄州禄丰县建设6万吨/年的氯化法钛白粉项目。
据称,云南新立氯化法钛白粉已经试车生产到第11个批次,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并且在某些领域,例如造纸等行业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不过,作为目前国内继锦州钛业后最有希望进入正式商业化运营的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云南新立氯化法钛白粉项目进展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该项目2009年开始建设,2013年3月份开始试产,但是直到目前,依然没有正式达产。企业人士表示,试生产阶段,并未采用自产的富钛料,为了稳妥起见,富钛料从国外进口,进口富钛料杂质少,用起来更安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四氯化钛也是海绵钛的原料,现在氯化法钛白项目没有达产,海绵钛也没有开工。虽然布局了整个产业链,但是并没有实际贯通,可见氯化法装置没有达产的原因可能出在多装置联动方面。
来源:粉体网
- [责任编辑:Wang Linyan]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