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九硅业”减值23亿元 英利欲抛弃多晶硅业务?

对“六九硅业”减值23亿元 英利欲抛弃多晶硅业务?

  • 2012年03月16日 09:12
  • 来源:

  • 0
  • 关键字:光伏 多晶硅 太阳能
[导读]
曾让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寄予厚望的多晶硅项目——“六九硅业”,已经被英利处理成为一个长期的资产减值项目。在公司不久前发布的2011年度财务报告中,被减值了高达22.75亿元人民币之多,同期因此而被减值的商誉达到2.734亿元。
 
多晶硅项目的投资失败,或许成为英利和苗连生的一个坎,现在是否已经越过,还很难说。
 
投产一年多就被减值
除了对“六九硅业”减值,英利去年全年的业绩也并不很理想。这是因为去年整个光伏市场都是“哀鸿遍野”。
 
公司去年的光伏组件出货量同比增加51.1%至1603.8MW;总营收为23.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4%;毛利润为3.892亿美元。但企业的运营亏损为4.282亿美元,凈亏损5.098亿美元(约合32.09亿元人民币)。
 
而英利的“六九硅业”项目于2010年8月5日宣布投产,当时投产的是3000吨的一期工程。英利号称这是最先进的厂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将打造出太阳能级和电子级的多晶硅产品

但现在看来,当时的说法恐怕应该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10年是光伏产品价格疯狂回升、各光伏企业尝到了新能源爆发甜头的时刻,显然英利向光伏组件上游延伸的做法是可圈可点的。如果多晶硅价格居高不下的话,那么其自产多晶硅并且“喂食”给其下游组件的思路,还是能够为企业大大节省生产成本,也免去了向其它公司求救原料的尴尬。
 
但“火焰”却来得很早:2011年,国际光伏产品价格剧烈跳水,多晶硅从70美元/公斤的中等价位暴跌到了30美元/公斤,这致使很多类似英利这样在2010年之后才投产的多晶硅公司不得不停产、报亏。
 
对于“六九硅业”被英利大量减值的做法,市场人士有几个分析观点。
 
其一,当企业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凈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期金额时,需要减值。六九硅业的减值可能是因为其成本过高,而不能实现真正的盈利,已经符合了该条件。
 
其二,若企业的市凈率已经低于1了,其也需要考虑减值。英利现在的市凈率为0.412,因而有人士判断其受投资者的压力,且未来无法盈利不得不走“资产减值”这条路。
 
英利方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此次减值是一次性的操作,只是会计计算上的损失,不会对公司的实际运营和现金流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影响公司组件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英利减值多晶硅项目之后,其将重新轻装上阵,而公司的凈资产也从12亿美元,下降到了8亿美元。
 
或因技术路线不当?
 
这样一个重大的举动,并非之前大家能够预测到的。尽管国内多家多晶硅企业已经停产或者以技术改造,都没有进入正常运作状态,但像英利这样到了“资产减值”这步田地,很有可能与苗连生所选择的六九硅业技术路线不当有关。
 
一位多晶硅上市企业管理层向记者透露,六九硅业的技术是硅烷法,不是国内通常采用的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是一种新型的多晶硅生产方法,真正有产能的是美国REC公司的一条1500吨/年的生产线。REC的多晶硅确实成本也不是很高,但质量并不算特别好。”
 
也有该行业的技术人员撰文称,尽管硅烷法能耗很低,但由于硅烷是一种化学活性很高的气体,所以其产品的合格率并不高,所以欧美主流多晶硅厂商并未采用该技术。
 
“通过硅烷法制多晶硅,可能会遇到质量不够过关的难题。但还有一个因素在于,很有可能六九硅业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本身,并没有把技术吃透。所以,其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一直降不下来。”前述多晶硅上市企业管理层表示。
 
有媒体引述此前苗连生的说法,“六九硅业投产之后,英利生产的多晶硅成本也将在每公斤28美元左右,不到现在市场价格的一半。”但多位光伏行业人士认为,六九硅业的成本肯定不止28美元/公斤,有可能高达40美元/公斤以上。
 
在目前光伏产业前景不明朗、光伏电价不断下调的现实面前,光伏产品价格都已经跌到了成本价。那么,上游原材料——多晶硅若不能挑战生产成本的底线,做减值处理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一位资深的光伏投资分析师向记者说道,他预计,英利的下一步策略就是关闭这家多晶硅厂,因为硅烷法在短期内可能也无法达到很低的生产成本。
 
也有光伏行业人士判断,英利有几条路还可以走:这3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当做是投资失误,但接下来也说不定其会选择收购海外的多晶硅企业,或者说干脆放弃多晶硅生产。(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