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推进,加之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指引,钢铁企业 “走出去”前景乐观。钢企“出海”挑战和机遇并存,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如德龙钢铁集团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采取从贸易到加工到轧钢,再到冶炼的从后 到前的分步投资策略,有效规避了相关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双方还在政府支持下投资建设了钢铁工业园区,这种策略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可。
近年来,在国际产能合作不断走向纵深的背景下,钢铁行业“走出去”不乏亮点,甚至出现了“以一 带多”的局面。相关企业不仅仅到海外发展钢铁项目,他们还将触角延展至酒店、路桥、市政等项目中;合作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施工 本身,还包括技术、装备乃至标准“走出去”等。
一方面,海外存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这是国内企业转移优势产能、拓展业务范围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中国的产品、装备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使国际产能合作走向 纵深成为可能。“因而,这些公司将自己的业务扩展为多个模块,如酒店、市政、房地产、路桥,力求在全球基建热中分得一杯羹。”
不仅仅是去“施工”,这为创建升级版“走出去”提供了可能。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所言,我国大部分企业已具备总包能力,包括设计、融资、总包合同的实际完成额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装备跟着工程承包‘走出去’,中国一大批装备带到了全球。”
除了装备,钢铁行业还在发力推行中国标准“走出去”。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钢铁和冶金建设方面,中冶 集团已将产业布局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越发凸显中国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也明确表示,钢铁与有色领域是国家重点推介的国际产能与 装备合作领域之一,中冶集团应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确定好的示范项目,并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推进中国产能与装备 合作。“国家标准委也将在国际标准编制、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
- [责任编辑:Chen Zhen Seng]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