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佰利联(002601,SZ)与德国钛康就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建设解除合约事宜闹得不可开交,德国钛康已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递交申请,请求裁决公司支付逾3189万元费用。
佰利联与钛康的渊源要从头说起,2012年11月公告显示,佰利联与德国钛康签署的《氯化法二氧化钛产品生产线设计、建造、操作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合同》约定:钛康给公司提供10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合同技术),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建造和操作一个氯化法钛白粉工厂所需全部文件,并承担与所提供技术相关的其他义务,该技术转让价格为人民币1.05亿元。
在此期间钛康已为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项目”的设计,云南新立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从2006年初项目实施开始,到2009年9月试生产,前后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总投资近8亿,其中仅主体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就花费了3个多亿。截至2011年末,该项目云南新立累计完成投资21.85亿元,至2012年3月末,累计完成投资22.58亿元。
针对云南新立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中国钛白粉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专家组组长刘长河先生三年前曾这样认为:其工艺是可行的。因为云南新立过去没有实际接触过氯化法钛白,没有实践认识,加之装置较大、技术难度更高,要顺利投产、达产还是有较大风险的。刘副秘书长同样针对河南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项目提出了“较大风险”有难度的观点。
无独有偶,此次河南佰利联与2012年云南新立与钛康停止合作的原因类似,此次双方就技术合作出现问题而导致的联动试车失败而发生争执。2015年5月份因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产出合格氯化法钛白粉,佰利联随后向钛康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书。
我国目前已经上马建设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的有:
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正常生产达标的锦州钛业,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总产能6万吨,拥有中国最大、总产能20万吨的沸腾氯化和熔盐氯化四氯化钛生产装置;
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投料试车,在试车过程中针对暴露的问题逐步整改,2015年5月实现氯化-氧化联动运行;
河南佰利联股份有限公司氯化法钛白装置于2014年底基本建成,2015年一季度试车至今;
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分2条生产线建设,于2012年建成了第一条年产3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该装置采用沸腾氯化+气相氧化工艺,2013年9月实现了全流程不间断连续运行99小时。
我国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走过了艰难的历程,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氯化法钛白工艺技术开发,1989年锦州铁合金厂于1989年开工建设国内第一套年产1.5万吨氯化法钛白装置。1994年基本建成,经长达十多年的技术消化和攻关,于2002年实现达标达产。标志着中国氯化法钛白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在第一条线取得成功基础上,锦州钛业于2004着手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第二条生产线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进行技术优化,设备全部国产化,一次开车成功。这两条生产线目前生产稳定产品质量优良,到目前为止,仍是国内唯一连续稳定生产的氯化法钛白生产装置,也是国际上唯一的熔盐氯化对接气相氧化工艺生产钛白粉工业装置。
而随后近几年引进国外技术上马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遭遇了关键技术“尚未”掌握的尴尬期,投资巨大却不能按时达产达标,以致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云南新立与河南佰利联如出一辙的遭遇“洋鬼子”劫持。
中国钛白粉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渊德先生与氯化法钛白粉生产企业交流中深深感到国内钛白粉企业“抱团”的重要,企业“抱团”取长补短;企业“抱团”交流经验;企业“抱团”走向世界。只有国内氯化法钛白粉生产企业“抱团”才能走出困境。由钛白粉协会牵头组织大家公关,突破关键技术是发展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可行措施。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兴荣总经理说:从已经建设的几套氯化法钛白装置看,通过咨询方式引进的技术都存在不够完善、不够系统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装置的关键工艺是成功的,关键设备是可行的,只是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不足。国内经过这几套装置的建设与开车,对氯化法工艺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一批设计、建设、开车、管理、操作人员,目前阶段,在认真总结、消化吸收、相互借鉴、创新改进基础上,国内自行建设中等规模的氯化法钛白装置是可行的。在技术来源和改进突破上,建议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国内外结合,尽可能降低风险。
我国钛白粉产业已经走过了从几万吨到世界生产大国、净出口大国的历程,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是国家鼓励产业,我们应立足于“合作、创新”,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合作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攻克共性关键的氯化法生产技术,合作共赢迈向十三五。(来源:涂料在线)
- [责任编辑:Sophie]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