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的花垣县,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共有18种,其中锰矿储量3112万吨,居全国第2位;铅锌矿储量160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花垣因之获得了“东方锰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花垣县就开始了对锰和铅锌矿浅层次的开采与加工;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全国“国矿民采”的先进县,召开过全国性的典型推介会。
事物一旦越过某个度,便会转向对立面。锰矿的大量冶炼,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05年8月,经中央主要领导批示后,“环保风暴”席卷了包括花垣县在内的“锰三角”地区。2009年4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部长周生贤主持下,召集湖南、贵州、重庆3省(市)负责同志及环保部门专家,在花垣召开会议,充分肯定“锰三角”治污成效。
乱开乱采与安全隐患,是锰矿和铅锌矿开采的又一严重问题。团结镇的李梅矿区,矿洞一个挨着一个,洞外则是堆积如山的废弃岩石。在矿山开采的“辉煌”时期,来这里挖矿的打工者高达10万人。
花垣县乱象丛生的矿业经济,急需整治与整合,方能在真正意义上保住这一已取得不小成就的矿产业,并让其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做大、做强、做精,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用整治推动整合
一个时期以来,花垣矿山的乱象无证照开采、乱挖滥采、越界盗采、以探代采,十分严重,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仅在民乐、猫儿等7个乡镇,其锰矿洞的数量便达163个,而铅锌洞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064个。
花垣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矿山进行彻底的整治,其肇始事件是去年的“7·20”矿难。
“7·20”矿难发生的根本诱因,是一家位于猫儿乡境内的锰矿企业,盗挖另一家相邻的暂时停产的锰矿,被盗锰矿大量的积水,瞬间冲入,1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12昼夜280个小时的艰难救援,只有3人成功获救。
矿难发生后的连续13个昼夜,花垣县委书记彭益、县长麻超,都一直坚守在矿山上,指挥并亲身参与救援工作。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训的深刻没有安全的速度,是低速度、零速度,甚至是负速度。
去年8月3日,自治州召开州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花垣矿山的整治整合问题。
“7·20”矿难的救援工作刚一结束,8月5日,花垣县就召开了矿山整治整合的动员大会。
大幕拉开,宝剑出鞘,163个锰矿洞被关闭,1064个铅锌矿洞被关闭。
一个个矿洞,被厚厚的水泥墙封住了,上面还写着责任人及其联系号码。
用整合保障产业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花垣的矿业经济,需要科学、持续地发展。
相较于整治来说,整合更为重要、复杂与艰难。
参照外省经验,结合花垣实际,花垣县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整合总原则。经过反复研究,由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设计,并充分听取民意,花垣县分别制定了《锰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与《铅锌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整合的具体目标是“一个区域、一个采矿权证、一个法人主体、一套适合的开发利用方案”,从而实现开采、开发的规范与有序,并进而实现花垣县矿业经济的科学与持续发展。
这2个方案,迅速得到自治州州委和州政府的批转。 在锰矿的整合方案中,把19个锰矿开采企业,按地域接近性、矿块结构、资源储量等因素,将原来分散、交叉、重叠的矿洞,划分为A、B、C、D、E共5个整合区域。
在民乐镇响水村锰矿C整合区域,4家锰矿企业,经过自主协商,用兼并与收购的方式进行整合,于去年12月新成立了“钰沣锰业有限责任公司”,保留了5个井口,永久性封闭了85个非法矿洞,并于今年3月3日率先取得自治州安监局颁发的《安全设施整改施工批复》。
在该公司可以看到,办公楼、安全培训中心、员工宿舍、运矿坪、火工品储存库等,规范而有序;按照安全生产的设计要求,在主矿洞长达2500米的主巷道内,已规范地安装好了全新的照明设施和通讯设施。在主矿洞外的传达室,拿起电话,按照号码,拨通了矿洞内的电话,对方表示,他姓麻,他们10位矿工,正在将照明设施和通讯设施由主巷道向支巷道延伸。
由于铅锌矿的矿洞数量更多、也更乱,在铅锌矿的整合方案中,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置并已公开拍卖出让的41个采矿权为基准,分成41个采区进行整合。
在边城镇白岩村新成立的“同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滕树彬告诉记者,公司属李梅4采区,原有27个矿洞,分别属于15个矿主。15个矿洞主,召开了20多次会议,最终以股份制的方式,整合成立了新的公司。除保留一个主井、两个安全通道的副井、一个通风井外,其余所有矿洞,均被严严实实地封堵了起来。在通过了县整治整合办的验收,并取得自治州安监局颁发的《安全设施整改施工批复》后,4月5日,投入了试生产。记者看到,公司将4个井的位置,在图上都明晰地标注了出来,并公开张贴在办公室外。
据花垣县整治整合办负责人介绍,锰矿的5个整合区域和铅锌矿的41个整合区域,分别已有4个、20个通过了省、州安监部门的评审。
产业升级呼应整治整合
花垣县的矿山整治整合,如同凤凰涅槃一样壮美。
“大整合才有大出路,大转型才有大发展”。花垣县用产业升级来呼应整治整合,从而让矿业经济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下去。
4月29日,花垣县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花垣生态工业园的签字仪式在县工业园举行。年产15万吨的电解锰企业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同日也正式开工建设。
为从根本上巩固矿山整治整合的成果,顺应国家淘汰电解锰落后产能的政策,花垣县8家电解锰企业,于2010年7月9日,以“等量置换”的整合方式,按现代化企业制度,重组成立了“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集采、选、冶、贸易、技术研究、资本营运等为一体。15万吨电解锰生产线的建设,总投资达12.6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多亿元,年上缴税费3.6亿元。
该公司采用的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与工艺,加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给该公司无偿提供“电解锰工艺废水全过程控制”、“锰粉庆液二段酸庆洗涤压滤一体化”和“锰渣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使东方矿业的电解锰生产,在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础上,可实现零污染与零排放。
“涅槃”是一个牺牲的过程。在矿山整治整合过程中,年财政收入曾达8个亿的花垣县,一度不得不借钱发工资。但县委书记彭益仍信心满怀:“经过‘两型’化改造,矿产业也能升级为‘两型’产业。只有这么做,才能做到成本低、效益高,并产生乘数效应。建‘两型’的过程,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只有转变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让企业真转、持续转。”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